您的位置: 首页 > 十二生肖 >

生肖中,只有“牛”能用来直接夸人是有原因的

瘟神持续作祟,今年的春节也不太圆满。但比起去年,大家拜年时至少口头上没那么憋屈。

什么“金牛送福”“牛年行牛运”,话一脱口就自带祝福光环。毕竟人类能走到今天,牛可谓功德无量,形象正面得难以附加。

趁现在年味还没散尽,我们不妨通过一点闲言碎语,重新认识一下这群任劳任怨的老伙计。

牛年的“牛”是哪种牛?

能问出这个问题的有很大概率不是中国人或者东亚人。

因为牛的分类再多,中日韩三国对它都有一个统称。

牛(niú)

【日语】うし(发音“无锡”)

【韩语】소(发音“馊”)

可是,这种大而化之的叫法到了英语国家就不灵了。

英文丁是丁,卯是卯,一种牛必须对应一种特定的说法,而且拼写上毫无联系:

性别,可以分成:

如此说来,英国的学术圣地——牛津(Oxford)也可以有个接地气的称呼:

Oxford 骟牛沟

【单词拆解】

ox [名词]通常特指阉割过的公牛;

ford[名词]浅滩,可涉水而过的地方。

伴着公牛的哀嚎研究学术,倒也别有一番风情。

当然,这是玩笑话。

品种,“牛”还可以分成: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分类:

诶?是不是混进了什么奇怪的东西?

没事,不重要…….

这英文释义里又是”cattle”又是”cow”,看得云山雾罩。那么,咱们中国的“牛年”到底用哪个呢?

和牛津一样,牛年的“牛”也是一头“阉牛”,写作“The Year of Ox”……

“老外莫不是特地来消遣我们?”

抱着同样的疑问,一位同胞采访了外国朋友。老外听后大呼误会,给了我们一这样个解释:

Westerners respect the ox for its strength and hardworking spirit. However, bulls are generally viewed negatively, thanks to their aggressive nature. Cows are considered the “cutest of the three”.

Ox(阉牛)强健又肯干,我们西方人特佩服;而bull(公牛)的形象就比较负面,谁让它生性好斗呢;cow(奶牛)在大家心中,则是这仨里面最萌的一个。

In fact, in the US, people often decorate their homes with pictures of cows. The animal is associated with the comfort and quiet of a country home.

不瞒你说,在美国大家都拿奶牛的图片装饰家里。这种动物总让人联想到恬静舒适的乡村生活。

听来没什么毛病。

很多耕牛就是阉割过的公牛。做完绝育、没了斗志,性格就变得踏实、温顺了。对这种任劳任怨的“孺子牛”,爱种田的中国人非常喜欢。

如今,我们夸埋头苦干的劳模,都说他们有“老黄牛的精神”

但一想到那个英文单词和外科手术,感觉还是有点怪怪的……

农业社会的顶梁柱

无论是哪种牛,都在中国社会经济中扮演“居功至伟”的角色。

田地有它们的份儿,套上犁,负重前行。

为了让人吃穿得更好,得把皮肉和育儿的奶水献出去;

(怎么个吃法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甚至看见女主人被娘家人抢走,还得主动把犄角撅了给主人当飞艇,去追媳妇

Seeing this, the old ox shed one of his horns, which turned into a small boat floating in the air. Herdboy took the two babies with him, got on to the boat, and soared up to Heaven in pursuit of Weaving Maid.

老牛见到此景,便将自己的牛角折断,化成了一艘小船。牛郎抱着两个孩子,乘着小船向天上追去。

——《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基础级)

牛郎织女的传说

可以说,为人类算是鞠躬尽瘁、仁至义尽了。

相应地,讲究“知恩图报”的中国古人也给了这个老伙计VIP的待遇……虽然牛可能并不这么觉得。

同是家畜,同属六牲,牛就比猪、狗、鸡这些伙伴金贵得多。

这点在先秦时期的一本“全民礼仪指南”当中就有体现:

【文言文】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
【白话文】诸侯没有缘由不杀牛,大夫没有缘由不宰羊,士族没有缘由不屠猪狗,老百姓没有缘由不吃肉类这种“珍味”……

——《周礼·王制》

到了诸侯的级别,人才能有计划性地杀个牛,解个馋,断不可能像今天这样“由着食欲胡来”。

即便最终决定杀牛了,环节最好也搞出点仪式感和艺术感。

【英文】Chef Ding was cutting up an ox for the ruler Wen Hui. Whenever he applied his hand, leaned forward with his shoulder, planted his foot, and employed the pressure of his knee, in the audible ripping off of the skin, and slicing operation of the knife, the sounds were all in regular cadence. Movements and sounds proceeded as in the dance of ‘the Mulberry Forest’ and the blended notes of the ‘King Shou’.
【文言文】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白话文】丁大厨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它竟然同《桑林》、《经首》两首乐曲伴奏的舞蹈节奏合拍。
——《庄子·养生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牛还能当乐器。

快乐就要分享,自己吃美了不够,还要孝敬决定自己时运的“超自然力量”。

“这身好肉,人爱吃,神明肯定也喜欢!”

于是,一厢情愿的人类也把牛抬进了最高规格的祭祀——太牢当中。而祭祀用的动物,也统一用带着“牛”字旁的“牺牲”来指代。

(牛:VIP待遇就这?谢谢你啊!)

对于讲究人来说,光有牛还不行,牛的品相也很重要:

庄子提到过,额头白的牛自带晦气,用来祭祀河神是要被嫌弃的。

这就留下一个很哲学的问题:

晦气的牛活命,吉祥的牛反而丧命——凶吉不乱套了么?

任凭庄子吐沫星子横飞、讲什么“无用之用”这些乱七八糟的,当事者老牛却从来不瞎琢磨:一门心思扑在耕田拉车上

事实证明,老牛是有大智慧的:这些人类避之不及的苦差事,对它们来说却是一种远离屠刀的“福报”。

农业技术极不发达的古代,老牛相当于“拖拉机”的存在。

没有耕牛的辅助,农民收成就大打折扣,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税收。就这样,百姓家的牛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受到官方条文的保护:

战国时代,秦国颁布的《厩苑律》中写过“盗牛者加(枷)”,偷牛的人要戴上枷锁;
唐代的法典《唐律疏议》提到,擅自杀牛的人,要吃一年的牢饭;
宋代的《宋刑统》规定,擅自杀牛的,要挨20大板,流放一年。

哪怕是吃自家的病牛或死牛,也要通报官府,查验之后才能下刀。从邻国或者牧区买来的牛就另当别论了,但只有具备“五花马、千金裘”的李白这种有钱人才消费得起。

故而《水浒传》里,武松和林冲们吃牛肉的地方,大多都是“天高皇帝远”的黑店和黑市。犯重罪、吃禁肉,正和好汉们身上的匪气和不羁相得益彰。

至于“正经人家”的牛们,则继续用流汗代替流血,年复一年,看着地里的色彩从青绿变成金黄。

噢,不对,牛是色盲,还看不见这些颜色……

牛的“牛”,不限于田间地头

色盲也有色盲的好。

至少,牛不会像传说的那样看见红的东西就暴走。如此一来,在马匹资源极度稀缺的乱世,牛还可以成为“战牛”,心平气和地跟随人类冲锋陷阵、浴血搏杀。

牛的驾乘体验如何呢?皇帝用了都说好:

据《后汉书》记载,汉光武起先是骑牛上阵的,直到杀了新野尉,得到了战马,才更换坐骑。

虽然没有战马的那种“推背感”,但作为权宜之策的坐骑,牛还是合格的。

能驮着人出生入死,背着人居家远足更不是问题:据说,道家祖师老子便是个骑牛的爱好者。

刘向《列仙传》记载,”后周德衰,(老子)乃乘青牛离去。入大秦,过西关”。

函谷关外,一头老牛背着一个老头,在西行的路上稳步扬长而去。

一人得道,坐骑升天:后来,老子被神格化成了太上老君,那头相伴左右的大牛也随主人进入了中国的神话体系,经常和仙人一起出镜。

不同于大多数单纯走“农业口”和“祭祀路线”的牲畜,牛这种“斜杠生物”让人类处处离不开它,受到了历代中国人的追捧和珍视。

这也难怪,十二生肖当中能用来直接夸人的动物,只有功勋卓著、多才多艺的老牛。

对于厉害的人,喊一声“牛”足够了。

不过,如果在前面加一个“吹”字,就成了一种极大的不信任。

关于“吹牛”的起源,史学家认为是源自于渡河用的皮囊,这种皮囊由牛皮制成,吹起来、做成筏子可以载东西过河。

古代没有打气筒,因此只能靠肺活量大的人亲嘴送,而这个动作又叫“吹嘘”,在魏晋时期便有了“用不实际的事情自夸”的含义。

于是,吹牛(皮)就有了现代常见的意义。包括那句人们常说的粗话——在“吹牛”后面加上26个英文字母的第2个,也是“吹牛皮”的讹音所致。

牛的“牛”名副其实。它们的地位与功劳在我国的各个时代都高居不下。随着近现代交通及农业技术发展完善,牛才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成批地被送上人类的餐桌。

今天,“忘恩负义”的人类可能很难见到老牛往日的风采,但牛所象征的文化和精神,仍旧为当今的中国人所乐道。

或许,世界可以从中国牛的故事,了解到中国到底“牛”在哪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