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风水 >

风水宝地——翼城



刚才做了张图,今晚将晋(西周)的地缘结构分析完。之后我们要将目光移至中原,以东周王室所在的河洛地区为中心,分析一下中原核心区的地缘结构,进而开启春秋争霸的篇章。

在分析晋国的初封地之前,我们来来观察一下山西境内的主要河流——汾河的流向问题。汾河在流至临汾盆地与运城盆地的分水岭时,顺着山势向西而不是向南流入了黄河。这也使得位于汾河下游整体呈现一个“J”字型。


不过位于汾河下游的临汾盆地,却并非完全的按照汾河的流向来塑造自己的轮廓。在这个“J”字型的底部拐角处,又向东延伸出了一个突出部。这使得整个盆地的外形呈现为一个不太标准的倒“T”字型。

就目前所掌握的情况来看,晋国最初的封地位于汾河以东,临汾盆地中间那个向东的突出部内。应该说这是个非常好的位置,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可以让晋国处于最佳的防守状态。

当晋国希望向外扩张的话,向北可以进入临汾盆地的北部,并进而渗透入太原盆地;向西可以沿汾河直至黄河,将临汾盆地的西部收囊中,并跨越黄河进入关中盆地;向南则可以渗透入运城盆地。即使是向东,在跨越中条山脉之后,长治盆地也可以成为另一个目标。

当然要做到这一切,晋国的自身实力要足够强。否则这个可以四面出击的位置,也有可能让他成为四战之地。

不过,对于晋国人来说,最强的对手是盘聚在长治盆地的野蛮人——“赤狄”,而这个方向恰恰有足够的山地作为保护。其他那些分封在临汾平原以及运城平原的封国,并不会给晋人带来太大的威胁。

附:晋.扩张路线图


由于汾河谷地与渭河平原是以黄河为界的,晋国主要活动的地区也被称之为河东,相应的渭河平原也可称之为河西。不过在当时,河东、河西还有更特定的指向,在秦晋争霸的时期我们会分析到。

之前我们曾经分析到,山西高原的这些盆地平原基本是沿桑干河——汾河,呈一个珍珠链状的线性排列(长治平原除外)。这种地理结构,使得各盆地一方面处在一个半封闭的状态;另一方面却又由于河流的作用,而存在着相对畅通的通道。

这种地理结构,造就了以汾河谷地为主的山西高原有别于渭河平原的地缘结构。即如果有一个强有力的地缘中心出现,这些半封闭的盆地可以积聚起强大的地缘力量,并籍此与渭河平原对抗。即使是处于劣势时,也可以依托这些盆地,逐级抵抗。

另一方面由于山西高原与华北平原地理上的接近,更容易扩大自己的战略纵深。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晋国的实力都要强于秦国。

不过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这种条块分割、若即若离的地理条件,固然使得山西高原具有防守的优势,但也很容易造成内部的分裂。套用一句三国中的评语,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春秋末期那次著名的“三家分晋”事件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罢了,事实上在这以前,晋国就已经发生过一次类似的政治事件。只不过由于这次事件并没有造成晋国的分裂,也没有改变晋国的血缘属性(后世的田氏代齐就不同了),因此很多时候不为后人所知罢了。这就是“曲沃代翼”事件。

根据史书记载,晋国最初的国都叫作“翼城”,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现在(所以说华夏民族是一个念旧的民族)。位置就在临汾盆地东侧那个三面环山,近似于反“C'形的突出部内。如果再具体一点,就在这个突出部的东北角。



由于这个位置背后的山地呈两翼齐飞的状态,因此山下的都城为命名为“翼城”。这多少与“岐山”的得名有些类似,岐山得名是因为有两个形同犄角的突出部(岐有双头之意)。不管怎么样,对于凡事讲究对称与风水的中国人来说,这种地形算得上是个风水宝地。

根据周人封建的习惯,一般都会将宗亲分封至附近,以作护卫。晋国国君也不例外。既然他已经选择了背山面水的最佳位置,那么很自然的需要将最值得信赖的宗亲,分封至这个环形突出部的缺口处,用以抵挡外部力量的威胁。

这种思路并没有错误,问题是这也造成了尾大不掉的可能性。因为如果晋国需要承受来自外部的军事压力,那么被分封至这个缺口处国家当然会替国都承受最大的压力。但反之,则最有机会向外扩张自己的势力。

在整个西周时期,整体的地缘结构应该说还是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王室拥有最强的实力。据有渭河平原和河洛地区的周王室,有能力维护王朝的稳定。

不过这一切都在周平王放弃渭河平原,东迁至洛邑(洛阳)后得到改变。无论王室有着何种理由作出这种决定,最终的结果都是,王室从此将自己放在一个四战之地,并且没有足够的战略纵深来支撑自己的地位,春秋之乱也就此开始。

一叶落而知秋至,王室的衰败不可避免的影响了那些贵族的心态。就在平王东迁(公元前771年)后不久,即公元前745年,晋国当时的国君——晋昭侯将他的叔父“成师”封在了汾河以东的那个缺口之处。这块封地名叫“曲沃”,这位国君的叔父也因此被称之为“曲沃桓叔”。

如果按照以往的思路来看,这个选择并没有错。只不过现在已经进入到“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连王室都无法自保了,那些封国之内的贵族们也有希望凭借自己的地缘优势来上位了。

在春秋时期,桓叔有可能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但决不会是最后一个这样做的。经过西周时期的经营,晋国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山西境内最强的诸侯国。在平王东迁时,晋国与秦国一样都是主要的护卫力量。凭借那次勤王行动,晋国也积累了足够的政治资本,更为主要的,他也因此而获得了周王室的支持。

东迁之后的王室也已经感觉到自己无力维护帝国的稳定了,因此他们可以依赖的更多是自己的政治遗产。而在地缘实力上,“周”已经将自己视为与诸侯国平级了。而在诸侯之间的争斗中,王室更多的已经是一个直接参与者,而不是调解者了。

既然周王室已经无力控制局面,并且可以以自己在河洛平原的地缘力量给“晋”国以支撑。那么晋国横扫河东诸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在这个时候,“曲沃恒叔”就可以发挥自己的地理优势了。比之安居在翼城山下的国君来说,他们更有机会向外扩张。当然,如果国君也想有所作为,向东进入长治平原与狄人争地也是一个选择。不过那样做的难度显然要大很多。

因此晋国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局面,占据地缘优势的曲沃与占据政治优势的翼城进行了长达67年,历经三代的争斗。由于翼城的晋侯是正统的国君,因此也被称作“大宗”,而他身在曲沃的同宗挑战者则被称作“小宗”。这有点类似于《笑傲江湖》中华山派气、剑两宗的争斗。也许金庸老先生正是从中得到启发的,毕竟临汾平原离华山并不遥远。而且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还会有一个发现来印证金大侠的历史功底。

今天实在太晚了,还是无法结束。先把“曲沃代翼”的图发上来,明天接着写。



- END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