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风水 >

探寻谷积山,不知道圆通殿前的石碑上的郑和是不是下西洋的那个

北京周边十大户外路线,穿越谷积山这条线路,排第十位。

论级别来说,它的系数为0.5,属于初级驴线,休闲线路。

穿越谷积山的人是越来越来,主要因为那里有悠久的寺庙、废弃的残桥、高耸的佛塔、神秘的古墓,远山中的传说,令人好奇并纷纷前去探寻。

谷积山横亘在房山与门头沟交界处,属于房山境内大安山的支峰。以谷积山为分水岭,山体往东,同处于一座山脉的有千灵山,山体向北通往著名的戒台寺,再向北过了谷地,就是潭柘寺。处于这么有利的位置,清《房山县志》记载:自从唐末五代时期,谷积山便有佛寺存在,之后历代屡有兴建,堪称佛寺林立、塔碑纵横。

我们从网上研究汇总下来的线路是从门头沟潭柘寺镇鲁家滩村进发,穿过谷积山,终点北车营。


借用网友的图,谢谢!


来到鲁家滩就傻了眼,整个村庄已经整体搬迁,剩下废弃房屋,即使同伴是房山人,也不知道该从哪里进谷积山。

问路,

大爷守在路口,告诉我们这、那、远处108国道、从那个亭子处进山,听得是一头雾水。



鲁家滩村的关帝庙,建于明嘉靖十年(1531),民国时期重修。墙上牌子是门头沟区普查登记文物2013年1月立,看现在样子似乎已经废弃。



开车到108国道,看见了一队队驴友顺路基下的河滩行进,问之,都说是去谷积山,并打开手机把下载线路给我们讲解。

果断地把车扔在路边,跟着队伍,走。

找到进山口,挺进!



爬山涉水。



山洪冲积形成的沟。



踩着石头,在山沟中攀登。



山沟中少有的一点红。



常常出现隐匿在树枝中的石头。



不经意,就是一幅枯山水。



踩着这样的页岩石,一步步从山沟上山。



驴友系在树枝上的飘带随风飘动,坚定我们行进的脚步。



遇到户外俱乐部“龙行天下”亲子团,小朋友,也不甘弱,走在我们左右。



上山道以这样的石块为主,比较费脚,但增加了趣味。



远山,如墨。



来到一处垭口,垭口的意思是“两山间的狭窄地方"。



绕过去。



看见了古桥遗址。



谷积山的命名有两说法:古代因战事需要曾在此囤积粮谷而名;在县西北五十里,峰峦突起如积谷然。

总之,这些也造就了谷积山中众多古迹。



地图上,它是过街塔,建于元代,桥的上面原有一座喇嘛塔,进山香客从桥下过,即向佛礼顶朝拜了。



据说这座过街塔是在1994年被炸毁的,剩下残桥,塔没了。




这个样子,任寻幽踏古的人凭风叹息。



离开过街塔,给它拍一个回头照。



再一回头,四个伙伴,少了两。



一边着急追同伴,一边着急找另一处著名遗址高桥寺,俞是着急,高桥寺俞是找不到了。



借用网友的图片,说说高桥寺。

顾名思义,高高的桥,其实不是。它建于天顺元年,房山县志山脉篇曰:谷积山沟,长十二里,南至北车营,北至高桥寺,上万河源也。

图片来源于网络,谢谢!



找不到高桥寺,就只能继续往山上走。山腰平台出现了石头垒砌的墙体,行走的驴友人数骤然多起来,看来那里是穿越的必经之路,驴友从各条线路汇集过来。



奔过去,继续在荆棘中找遗迹。



不是什么遗址,像是废弃的房屋。



从砌墙的砖纹,可猜似乎用的是被炸古迹的石料。



凡是古迹,必有古树,这废址上的古树至少也是100年以上。



急着赶路,到了上面的垭口,追上同伴,这里若干驴队在此修整。

我们愉快地坐在坡上,用了午餐。




在山的另一边,另外一个伙伴老宋带着本地人老李,早上从北车营进发,相约从灵鹫禅寺上山后接应我们。

赶紧地,一转过山头,我们就看见了喇嘛塔。




喇嘛塔,因地处东面,称之东塔,全名“谷积庵释迦牟尼舍利宝塔”,又称之和尚塔,覆钵式,建于明成化十五年(1479),石结构,高3.2米,四面各有一佛像,下层是精美的雕刻。塔侧嵌一块石碑,上书“宝塔记”。



葱茏山光之中,塔影,如梦如幻。




由此,心情豁然,从这个山包转过去,喜迎老宋和老李,六个人在山上胜利会师。



又看见一塔,谷积山鞭塔,建于辽代,称为谷积山院塔,密檐式,砖结构,平面六角形,七层,高七米。




我十年前从灵鹫禅寺上山,看见此塔下部已损,用砖石补救支撑着塔体,岌岌可危。现在它已修葺一新,卓然矗立。



站在鞭塔山头上,往东面看,喇嘛塔前那石结构门,就是谷积山中神秘古墓,明代太监“内官监太监叶公之墓”,一会要去圆通殿,殿前《圣旨碑》碑阴“助缘太监芳名”中外缘刻有“施地大功德主叶景荣”,即此人。



站在鞭塔山头上,眺望西面山中的第三座塔。



顺道过去,是张公墓,石门上兽头浮雕很清晰。



地上倒着的经幢石柱残件,上刻:皇明,乾清宫管事兼掌内府供应库印御马监太监南溪张公之墓。张公跟叶公一样,又是一个实权派。



不得不说,这个地方有风水。



阿弥陀佛后,往西塔去。

十年前,它只剩下两层,2013年修葺后,汉白玉石身,在光影中分外洁净。



西塔,楼阁式,称之谷积山般若禅寺寿塔,因悬挂风铃,俗称铃铛塔,建于明代,石结构,空心塔,平面八角型,九层。



塔旁立有明代方首碑一座。碑上石纹一边倒,碑上刻字也是倾斜的。到底石是歪的,还是字是歪的,有点分不清。



谷积山中,三塔各占一山头,分别为中国塔式最典型三种构式。中间山头为“鞭塔”,密檐式;东面山头为"喇嘛塔",覆钵式;西面山头为“铃铛塔”,楼阁式。



站在山头上,向南眺望,在连绵山峦之中的就是:始建于辽、兴盛于元、鼎盛于明的灵鹫禅寺。



下山的脚步是轻快的,因为已没有刚登山之初的迷惑,因为老李的当地故事多听得我们哈哈,因为灵鹫禅寺—我们的终点也就在眼里了。



一行小分队,扒开荆棘,一杆子就直接下到了山底。



看见了六角型亭式建筑—著名的圆通殿遗址。圆通殿,史载明正统年间建造,毁于洪水,现在只留下这个和两块石碑。



西侧碑为明英宗《圣旨碑》,天顺元年(1457)立。英宗朱祁镇在南宫幽居8年,发动夺门之变,复辟,改年号天顺,因此立碑于圆通寺。英宗命运坎坷,人路艰辛,再上位时,一定要吐出胸中郁气,谷积山灵鹫禅寺就是个好地方。



东碑为明成化十一年碑,述修葺庙宇之经过。碑阴“助缘中贵信官芳名”中霍然有“郑和”“王振”之大名,按自己印象,一个是明早期一个是明中期,我们立刻百度,他们去世前后只差距十余年,看来应该算是曾经同过时期,只是不知道是否同一个人。



从门缝往里看殿内,两根石柱,顶上有藻井,色彩依稀。藻井只能用于最尊贵的建筑物,像神佛或帝王宝座顶上。唐代就有明确规定,非王公之居,不得施重拱藻井。圆通寺内的藻井足以说明它的地位,当时何情何景,只有问英宗。



圆通殿是灵鹫禅寺的一部分,还是单独的享殿,已不得而知。这也为众网友们留下神秘的想象。



圆通殿遗址平台下,由石块堆砌成石墙和台阶。



转下来,就到了灵鹫禅寺。



墙外探看院内,青砖灰瓦,歇山式大殿,还有挨着院墙有两块石碑。



顺山墙绕到寺庙前面。

山门上额题“菩提场”三个字,如我十年前来看到的一样,据说是明英宗十三岁时书。



山门是上了锁,硬是从门缝里挤了进去。



踏进院子,也挺感慨,似乎十年如故,仿佛昨日。

院内那块明碑还在老位置,只是下面新砌了个石台,碑立于正统五年(1440)四月八日,额篆书“敕赐灵鹫禅寺”。英宗第一次继位是八岁,十三岁为正统五年,因此说菩提场是英宗御笔有可能。



一进殿门阔九间,正中三间为天王殿,汉白玉券门和左右券窗为原物。



对比十年前天王殿,以及后面宝瓶式山头上的鞭塔。

2011年的天王殿


天王殿的门也是上了锁的,从门缝里看“灵鹫禅寺”四个苍劲大字。



对比十年前“灵鹫禅寺”几个字跃入眼帘的情形。

2011年的灵鹫禅寺未修葺前景象


绕到后面,就是正殿。



正殿,普光明殿,面阔三间,无梁建筑,歇山式,券门顶由汉白玉砌成,刻有梵文佛经。



汉白玉石券门,雕有花纹、宝瓶等纹饰。



精美的门窗紧闭。



十年前,我进去过,卷窗里面两侧是汉白玉精雕,据说08年奥运火炬“祥云”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此。

普光明殿2011年卷窗内侧


仍就从门缝里往里瞄,墙壁上佛龛无数,碑文记载壁上龛里供奉着五百罗汉,因此普光明殿是罗汉堂。殿内南墙上嵌有一块石碑,由民国十二年(1923)一位叫硅璋的人出资为此庙置庙产、以供奉香火之事所立。门缝的视野没那么大,看不见那块民国碑。




回过头,两同伴面对普光明殿正在拍照留影。从后门是可以进入到天王殿的,可惜当时不知。



院内东厢殿侧,立明正统五年(1440)四月八日“敕赐灵鹫禅寺兴建记”碑,碑趺已经缺了头。



地上躺着《谷积灵严禅寺地土园林之记》碑,已断成两截。据载,五代唐天成时寺称“谷积山院”,辽代寺名为“谷积山院”,元代称“灵岩禅寺”,明正统后寺名为“灵鹫禅寺”。



古碾已整饬放置。



绕到普光明殿后面,挨着院墙的两块碑气势夺人。



辽碑为大康四年(1078)四月十五日立。碑文描绘当年的谷积山院“千重之林薄索纡,四面之峰峦掩映。幅员数里,俨类仙居。昼夜六时,恒闻梵呗。轨仪严整,徒侣精勤”。

辽,这里,一派兴旺景象。



元碑为大元至正七年(1347)三月立,碑文记载,天子制以高丽僧天湛为海印圆明通教妙德长老大师,以统其众,其时,设华岩大会,燃灯十万,饭僧千人。

元,这里,何等之昌盛,何等之眩目。



当时如何兴盛已不得而知,现只剩下两通碑静默于此。

有意思的是碑趺,辽趺,头颈尖尖的长长的;元趺,头颈短短的杵杵的。两趺并列对比显然。




灵鹫禅寺已全然修葺完好,不再破败,但仍旧荒芜。但灵鹫禅寺,依然是这座积谷山中历史最久远、规模最大的寺院,以前是,现在亦是。



一行下山,与刚进山时的惶恐心情完全两样,那时担心我们变成北京最笨的驴。



回望,枯枝横立下的山门。

寺庙修旧如新,没有香火,即便如新,亦如旧物。

念起那句话:多年风雨过往,怎是几缕香火能够记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