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算命 >

乐氏起源有多少年(五千年中华文化史,3000年“乐氏”起源传承变迁)

一直以来想聊聊有关家族姓氏方面的事情,虽无考究,但多参考族谱、家谱及历史方面的书籍来阐述,尽量做到有所出处。中华文化上下5000年的发展史,也可认为是一个个家族、宗族的渐变史大融合。刚好头条号组织这次中华姓氏活动,就把家族“乐氏”的有关情况说说。

“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这是毛泽东1957年在成都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表达。

在中华百家姓上,“乐(yuè)”姓算不上大姓,现在给人感觉也似乎少见,但确是一支古老的姓氏,伴随中华文化的发展而源远流长。下面我就娓娓道来,“乐(yuè)”姓的一些家谱记录和历史上发生的事情。

中华姓氏一般都是一脉相传,同根同源,但随着社会发展、家族的开枝散叶、人口的增多和迁移,慢慢都散居到中华大地上。我所在的这支“鄂东南乐氏”,从北宋徽宗大观年间(1110年左右)时期就迁居在这里,是从江西宜黄分支出来,族谱上尊称乐史(字子政)为“少祖”,其父亲乐璋(字朝辑)游仕江左,为抚湖临川县丞。南阳之乐,自此迁江西宜黄,朝辑公为江西始迁之祖。

中华乐姓居住地分布示意图(来源2009年编著《鄂东南乐氏宗谱》

鄂东南乐氏分支(现住湖北省武汉黄石一带)

这支乐氏分支,大约在北宋徽宗大观年间(1110年左右)时期,从北宋宜黄霍源村(今属江西)迁居到湖北富川,信大公(名元吉,字从善),为“少祖”乐史公第六世孙裔,是为鄂东南一世祖。

老祠堂(图片拍于2010年),于2013年重建

湖北黄石一处乐氏祠堂,2013年重新修缮

门楣上书写有:“昌国傳家”和“南阳光大”两块牌匾。小时候不懂其意,后来长辈们解释:乐毅,在我们乐氏族谱上是“老祖”,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统帅五国联军在济水之西大败齐军,拜为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而我们这支乐氏最早是从河南南阳(这期间,乐氏在南阳是一大旺族)迁居到江西宜黄,后继续迁居到鄂东南这一带。所以有“昌国傳家”和“南阳光大”之说。

在中华文化上宗族的地位

1905年,孙中山先生曾在日本同盟会上说:“依我来看,中国国民和国家结构关系,先有家族,再推到宗族,然后才是国家。”

“家谱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遣产,一定会对推动两个文明建设、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繁荣学术文化研究,起到重要作用”,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关于族谱,一般认为起源于宋。也许同当时的社会关注有关系。天禧二年(1018年)四月十一日,《宋真宗皇帝钦敕文武群臣各修家谱诏》“…尔在朝文武百官亦必各有源流。兹宜备述乃祖之本末。以进朕得览省。已知我朝文武之盛。呜呼,源之深者流之水,膏之饫者根必茂。秩秩昭穆,则知祖宗之有自。绳绳世守。实衍谱牒于无穷。故此昭示,咸使闻知。 ”

汉字“乐”的由来

乐(樂),有多种读音,读作lào、liáo、lè、luò、yào、yuè,最早见于甲骨文,是个象形兼会意字。下面是弦乐本身的木结构(图A1),上面是以丝做成的弦(图A2),表示其本义是一种弦乐器。

“乐”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等

大家常见的发音和组词:音乐(yuè),快乐(lè),这也是作为姓氏的两大读音;而乐(lào)陵,是现山东省德州市下辖乐陵市,位于鲁冀两省交界处。

乐(liáo),通“疗”,《诗经·陈风·衡门》:泌之洋洋,可以乐饥。

乐(luò),通“落”。

乐(yào),喜好,《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乐(yuè)”姓,得姓始祖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初期宋国国君宋戴公的儿子公子衎(kàn),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唐代林宝著《元和姓纂》上记载:“宋微子之后,戴公生公子衎,字乐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另外,在史籍《姓氏急就篇》中也有同样的记载:“乐氏之先,与宋同姓;戴公生乐父衎(kàn),是称乐氏。”

在宜黄《乐氏族谱》上也有记载:“古者公姓,四世别族。考周宋戴公子衎( kàn),字乐父。其四世孙莒(jǔ),因以为氏曰乐。乐之受姓,盖基于此。”摘自《乐氏源流前序》,这是北宋宰相、大文豪王安石,于熙宁八年(1075年)乙卯岁孟春月吉旦为《乐氏宗谱》撰。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新闻网页

乐(yuè)氏先贤们及乐氏变迁史

乐毅(yuè yì),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中山灵寿(古邑名,在今河北省平山县东北)人,生卒年不祥。司马迁撰《史记》(岳麓书社2012年10月第2版,韩兆琦评注)中《乐毅列传第二十》有详细记载:“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

“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去赵适魏。”估计在赵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5年)

“乐毅于是为魏昭王使于燕,燕王以客礼待之。乐毅辞让,遂委质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久之。”估计时间在公元前290左右。

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伐齐,破之济西。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菑。”这应该是公元前284年所发生的事情。这也是当时强齐所面临的一次重要战役,结果导致强齐国从此衰弱下去。也就是发生在春秋战国那段历史上诸多谋士和将领们奉行的“合纵连横、远交近攻”战略思想。放在这样大的环境下,也就能理解为什么联军只参与了“齐西之战”(古济水之西,即今山东省之聊城、荏平、高唐一带,当时为齐国的西部地区。)。

才有了后来的“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馀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目前网络上的信息多有偏差,攻下齐国七十余城,应只有乐毅指挥的燕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受封昌国君,而为什么又拿不下“莒和即墨”,同乐毅想推行的怀柔政策、燕国当时的国力及当时山东其余五国的战略有关系—只想削弱强齐,达到各诸侯国的平衡。“燕之并齐,非秦、楚、三晋之利”(苏轼论述)。因为在公元前286年,趁宋国内乱时,齐国联合楚国、魏国攻打宋国,导致宋国灭亡并共同瓜分宋国土地。

等到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其儿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才让齐之田单有可乘之机,采用“乃纵反间于燕”,使用骑劫代将而召回乐毅,导致燕昭王事业功败垂成。才有了乐毅那篇脍炙人口、让始齐之蒯通及主父偃未尝不废书而泣的回文《报燕惠王书》”臣不佞,不能奉承王命,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又害足下之义,故遁逃走赵。”从这以后乐毅回到赵国,而后“赵封乐毅于观津,号曰望诸君。”

”于是燕王复以乐毅子乐间为昌国君;而乐毅往来于复通燕,燕、赵以为客卿。乐毅卒于赵。“

在现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开发区乐毅路上有一处乐毅墓,墓前石碑,高3米宽0.8米,碑首方型雕云纹,为民国四年,良乡知县王承毂所立。碑上刻:“望诸君墓”四个大字,右侧小字为“中华民国□□”。民国十一年(1922年),良乡知县为石坊补联,刻在两根汉白玉石柱上,现立在石碑两旁。中华民国十二年三月朔,良乡县知事周志中撰并书。

上联为:偏师下七十城旷世奇勋往跡空嗟昙影幻

下联为:崇祠亘三千载而今遗爱此邦独系枣花深

乐毅墓卫星图片(来源于百度地图)

乐毅墓,位于北京良乡黑古台村开发区

《谒乐毅墓》清-李莹

良乡驻马谒孤坟,俊骨犹空冀北群。

自古燕山称士薮,英风独吊望诸君。

后因受燕惠王猜忌,投奔赵国,赵惠文王识才,封其为客卿,被封于观津,号望诸君。在现河北邯郸也有一座乐毅墓俗称将军墓,位于邯郸市邯郸县城东10公里处代召乡境内大乐堡村北,大乐堡村里还存有乐毅习武的练剑房、磨剑石、磨剑池遗迹。是邯郸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北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王文楚等點校,中华书局2007年11月出版),卷之五十六河北道五磁州邯郸县里记载“乐毅墓,在县西南十八里。蔺相如墓,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邯郸大乐堡村乐毅墓,图片来源百度

乐毅将军墓(位于邯郸市郊,拍摄于2019年1月)

《鄂东南乐氏宗谱》(2009年版)记载:乐毅为乐羊子之孙,乐舒之子。有子二,乐间、乐乘。《史记》上记载,乐毅之孙有乐叔,号华成君,“高帝封之乐卿”(乐卿属信都县,即今河北省冀县)。而后乐氏之族有乐瑕公、乐臣公,在秦灭赵的过程中,迁往齐国高密(今山东高密县西)。

乐恢,《后汉书·乐恢传》记载“乐恢,字伯奇,后汉京兆长陵人也”(长陵,即今陕西省咸阳)。史书记载乐恢好经学,号称名儒,不畏权势。和帝永元三年(91年),被窦宪迫害而死。

乐蔼,字蔚远,南阳淯阳(今河南南阳)人。南朝大臣,南梁开国功臣,西晋尚书令乐广六世孙、雍州刺史宗悫的外甥。

乐史(930-1007),字子正,北宋宜黄霍源村(今属江西)人。文学家、地理学家。曾在南唐时做过官,入宋后为平原主簿,是隋唐开科举以来抚州地区第一位进士。仕宦60余年,先后任过著作郎、太常博士、水部员外郎及舒州、商州等地的地方官。

乐史学识渊博,从政之余,勤于著述,前后著书20 余种,共1018卷。《杨太真外传》、《绿珠传》等都是古代小说的优秀篇章,历经千年而不失其光彩,广泛流传至今。

《太平寰宇记》是他一生中影响最大的一部地理著作,全书200卷,约130余万字,山川、湖泽、城邑、乡聚、关塞、亭障、名胜古迹、祠庙、陵墓等,篇帙浩繁,内容详瞻,是研究历史人文、自然地理的宝贵资料。也是考察北宋初期政区建置变迁的主要资料。

中华书局出版的《太平寰宇记》(全九册)(2007年)

而大家目前都知道的中医国药品牌北京“同仁堂”,也称为“乐家老铺”。乐氏祖籍浙江宁波,明朝永乐年间迁至北京,最初以摇串铃走街串巷行医、卖小药维持生活。其后世乐显扬当了太医院吏目,康熙八年(1669年)创办“同仁堂药室”,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时任太医院吏目的乐显扬因医术高超、医德高尚,被康熙皇帝诰封为“登仕佐郎”。

以“制药一丝不苟,卖药货真价实”为宗旨,始终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自1723年开始供奉御药,历经八代皇帝188年。

1954年,同仁堂实行公私合营,总经理为同仁堂乐家第十三代子孙乐松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