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算命 >

植树节的来历怎么来的(中国的植树节是怎么来的?它竟然与孙中山有关)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于广东省一个普通的家庭。其兄孙眉赴茂宜岛垦荒、经营牧场和商店后,家境有所好转。1875年,孙中山入村塾读书,接受传统教育。原本,孙中山在香港学医,并成为了西医医师。但是,世事难料,孙中山目睹了中华民族的灾难决定抛弃“医人生涯”,进行“医国事业”。

众所周知,孙中山先生是中华民国的开创者,在他的领导下中国彻底推翻了被皇帝统治的封建时期,并且,他也是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的第一人。孙中山的毕生目标就是将腐朽的大清王朝推翻,从而,拯救那些处在水深火热的困境之中的广大人民。虽然,他所领导的辛亥革命没有取得完整的胜利,但是,他遗留下来的思想与精神却镌刻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永不消逝。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样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却与植树节有着一些联系。

早在古时候,人们就已经形成了清明植树的传统。西周时期,封建统治者每到清明时节,便会亲手于坟前栽种树木。到了春秋时期,在统治者的引领下,清明时节扫墓植树的习俗,被广泛普及到了老百姓中间。据《礼记》记载:孔子在四处游学之前,就曾于父母的坟头种植了松柏,以便归来后能认清父母的坟在哪。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传说这样记载:

汉高祖刘邦击败项羽而一统天下后,想祭拜母亲以感生育之恩,但是,却迟迟找不见母亲的坟在哪里。他思来想去,便命人修坟立碑并栽下一棵松柏作为独特的标记。那一天,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而刘邦便顺势将清明命名为祭祖节,并且,之后每到清明节,他都会举行一次植树祭祖的盛大典礼。

后来,此习俗流传到了民间,人们便将清明祭祖与植树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民俗。其实,古人在清明节植树,不仅出于清明期间阳光明媚、春雨飞洒,使得树种的存活率更高,也是以种树的形式来抚慰人们心中对逝者的悲痛思念,象征着来年的希望。

古人清明以种树来寄托对逝者的思念,以树的新生象征着来年的希望。而孙中山出生的香山,这里的人热爱生活,遍种花木。现如今,您如果去孙中山故居,还能看到庭院前,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榕树,那是幼年孙中山最爱待的地方,在树下,他可以听故事,可以纳凉,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

17岁那年,孙中山从檀香山回到中山,还特意带回了一株酸豆树苗,并亲手种在自家门前。在他的精心培育下,这颗酸豆树,虽经,历过台风侵袭、大雨冲刷、太阳暴晒,但是,还是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如今,这棵树已满百岁,仍郁郁葱葱。而这一切,也许促成了孙中山先生对树木一生的眷念。

幼年的孙中山先生,时常在这棵大榕树下,听参加过太平军的老人,讲述洪秀全、杨秀清的故事。早在1893年,孙中山便在《上李鸿章书》中,指出“中国欲强,急兴农学,讲究树艺”。更在广州演讲“三民主义”时,再次指出:“防止水灾与旱灾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森林,要造全国大规模的森林。”

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的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成立后不久,他便设立了农林部,下设山林司,主管全国林业行政事务。而且,孙中山先生还倡导以工代赈,开垦荒地,以帮助贫民,教之以改良农事和园艺之方。为此,他第一个在《成立中国义农会》上签名,促使民国政府先后划拨了4000亩荒地支持造林。

在孙中山先生的大力支持推动下,北洋政府正式下令,规定: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后来,孙中山因肝癌在北京溘然长逝,举国哀痛。为了深切缅怀孙中山先生为振兴中华、植树造林、造福子孙,做出的丰功伟绩,当时的国民政府,规定将植树节改为3月12日。

后来,主席继承了孙中山的绿色意识,他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提出实现大地园林化的环保思想。在主席的推动下,中国的绿化运动翻开了新的篇章。1979年,植树节的法定日期被正式定为每年的3月12日。而这不仅在意识形态上深刻地纪念了孙中山,还在很大程度上向国人传递了植树造林的新思想。

可以说,经历了几十年植树造林的日积月累,我国的森林覆盖率相比于建国之前有了很大的改观,现今,中国的人工林规模居世界首位。可以说,我国正在一往无前地奔向建设生态文明的路上,奔向建设美丽新中国的征程中。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播种绿色,传递绿色。

在平日里,我们都被学习与工作的忙碌所充斥着,无法亲近自然,不如在植树节即将来临之际,伸出我们的双手,种下一棵小树苗,播洒下一壶清水,一同见证自然的亲和力,一起打造出属于我们的清新家园。

除此之外,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时代,中国已经有了网络植树节。人们在闲暇之余,便可以通过网络,登陆植树平台,轻点鼠标,捐植一棵树,成就一片林。

相关文章